本實驗室主要在研究海洋植物性浮游生物必要微量金屬元素之生地化循環,特別著重於探索其於海水及藻類的組成、來源、同位素分化、與相關酵素表現的關係、於水體中之循環過程及其對藻類族群結構的影響機制。並利用台灣所處海洋環境之特色,探討光化學分解及人為產生氣膠對該金屬元素生地化循環的重要性及控制機制。

西太平洋及其邊緣海中植物性浮游生物微量金屬元素組成及其來源與循環:
植物性浮游生物對於海洋中甚至於全球尺度的物質循環扮演關鍵角色,其所需必要金屬元素於體內及體表組成是研究該元素於海洋垂直傳輸的重要基礎。我們發現在西太平洋邊緣海中由於大量人為活動所產生氣膠之輸入,大量金屬元素均吸附於藻類體表,這些金屬元素的來源、對於藻類體內吸收及體表吸附的組成影響、以及對於海洋中金屬元素於水體中的垂直輸出及循環是本計劃的研究重點。

海洋植物性浮游生物所吸收必須金屬元素之同位素分化:
海洋植物性浮游生物由海水中吸收微量金屬元素(如鐵、鋅、銅、鉬、鎘等)時,將造成其同位素組成的分化,此ㄧ訊息將對元素於海洋中的生地化循環過程與機制提供有力的證據。此一分析技術的成功與否端賴是否能成功整合實驗室藻類培養技術、元素化學分離、有效的空白值控制及尖端的同位素分析技術。本實驗室與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李德春老師實驗室及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游鎮烽老師實驗室共同合作,運用該實驗室尖端之Multi-collector ICPMS,來準確定量海洋植物性浮游生物微量金屬同位素分化特徵。

氣膠沉降與光分解反應對海洋植物性浮游生物的影響:
台灣位處亞熱帶至熱帶區域,又鄰近中國大陸,光化學反應及人為產生氣膠輸入對於海水中微量金屬溶解態與顆粒態濃度的影響及其與藻類族群結構的關係是本研究的重點。本研究將先於實驗室中研究來自不同氣膠來源(如生質燃燒、石化燃燒等所產生之氣膠)於海水中的溶解行為及對於不同藻類族群的影響;進ㄧ步探討光化學反應對於海水中微量金屬營養鹽在不同低分子量溶解態有機碳(如EDTA、LMWFA、Sugars)的效應,及其對藻類族群結構的影響;並計劃至南海探索海洋植物性浮游生物藻類族群結構與此兩項環境因子的關係。


圖片版權所有人:黃雅玲